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家长常说这5句话,孩子状态会越来越好

发布时间:2025-07-23   浏览:

文章来源:央视新闻


“如何回应孩子需求?”这是一个常常困扰家长的难题。


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需求,其实有一个不会出错的应对方式,那就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正被深爱着


今天,为大家分享“父母应该常说的五句话”,它们虽然简单,却能为孩子注入积极能量,助力孩子成为情绪稳定、内核强大的人。


01

“没关系,你有情绪是正常的”


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时,有些家长会本能地回应“这有什么好伤心的?”、“不许哭,要坚强”……试图“纠正”或压抑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尽快走出来。


但是,孩子的坏情绪背后往往勾连着他的真实需求,我们否定情绪,等于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孩子会误以为自己不该拥有情绪,损害自我认同。


所以,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真正该说的话是:没关系,感到难过是正常的。


一方面,你要让孩子知道,大家都会有不好的情绪,不必为此感到羞耻或恐惧;另一方面,教孩子区分情绪和行为,让孩子明白,情绪不等于行为,感到沮丧、愤怒、嫉妒、退缩……这一切都很正常,我们可以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不能将它嫁接于行动,做出伤害他人和自己的行为。


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命名,被允许存在,他们才有能力去识别情绪,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做情绪的主人。


02

“需要我抱抱你吗?”


有时候,孩子在外面遇到了问题,回到家又不愿倾诉。此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需要我抱抱你吗”、“我能为你做什么吗”,或者“想聊聊吗” ,既能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又尊重了孩子敏感的内心需求。


父母在表达关心时,其实有很多技巧。比如,当孩子表达出独处意愿时,与其反复追问,不如耐心等待,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并让孩子知道“你需要时,我随时都在”。


有一句话说得好,“对孩子而言,好的家庭支持,不是替代,更不是指导,而是赋能”。比起当孩子的拐杖,父母更应该成为孩子内心强大的后盾,助他们在安全的,有选择的爱里,拥有探索世界的勇气和力量。


03

“你怎么看?”


有时候,孩子会羞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一时难以察觉自己的需要,但这并不代表孩子没有需求。当他人因为孩子的模糊表达而“自作主张”时,孩子依旧会感到受伤和被忽视,进而形成内耗的习惯。


所以,想让孩子形成自我觉察的能力,养成主动表达需求的习惯,最好的方式,其实是家长遇事多问一嘴:“你怎么看?”、“你的想法很重要”。


有研究表明,每当父母问孩子“你怎么看”,都是一次对孩子决策力、判断力,规划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训练。有助于孩子发展出优秀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提高孩子面对事情时的自主性。


这一切的前提是,真正重视孩子想法和感受的沟通——


父母在询问“你怎么看”后,可以认真倾听孩子的叙述,不打断,不预判,在尝试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情感后,再次向孩子确认,“你是说……我理解得对吗?” 


最后,即便你不能采纳孩子的想法,也可以耐心说明原因,“你的意见爸爸妈妈充分考虑过,但我们有所担心……”


心理学家表示,被倾听的孩子,更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感到自己的想法和情绪被认真对待的孩子,会有更积极的自我认知,以及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更懂得如何自我表达,也更少内耗。


04

“我明白这对你有点难

但没关系,让我们试试看”


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一些时候,孩子会存在畏难情绪。一些家长此时可能会说,“别怕,这一点都不难”。


但事实上,这种“鼓励”有时会适得其反。如果在孩子看来,这件事确实“不那么难”,他表达困难只是不想去做,你的鼓励确实可以帮他们一把;但如果孩子真的将其看做困难,家长否定它的“难”,并不会让事情真的变简单,只会让孩子更难以接受自己的失误。


所以,一句“我知道这很难……”很重要,它可以让你与孩子对齐认知,承认孩子面对的挑战是真实的,可以被理解的。而“没关系,让我们试试看”,则可让孩子不会在遭遇失败时过度苛责自己。


同时,我们还可以说“来看看,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这可以帮助孩子把注意力从失败的痛苦中转移,转而关注从中得到的经验。


当孩子明白,面对困难,重要的不是成功或失败,而在于勇敢尝试,努力坚持时,他们就不会因某一次的失败而自我否定,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太多的畏难情绪。


要知道,孩子“害怕”的往往不是挑战本身,而是失败后的痛苦情绪。如果即便失败也不会太痛苦,那孩子就会摆脱对犯错的恐惧,变得乐于尝试,勇于尝试,甚至越挫越勇,成为一个可以积极承担风险和责任的人。


05

“你就是你自己,不是任何人

无论怎样我都爱你”


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稳定、可持续的爱。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等同于溺爱,而是在生活细节处见真章的爱。


当你对孩子说,“我爱你,因为你就是你,你不需要变成任何人”时,可以帮孩子建立安全感,让孩子明白,自己不是必须比别人优秀才会被爱,也不需要额外去做什么来换取父母的爱。那些爱意氤氲于空气中,强大而稳定,随时将孩子包裹。


除此之外,当孩子做错事,这句话还可以让孩子建立行为和存在“二分法”的认知,建立正确是非观——这件事我做错了,是我的行为错了,不代表我是个坏孩子;父母不认同我的某个行为,但他们依然爱我这个人。


父母的爱是一束光,可以照亮孩子的一生。当孩子可以意识到“我就是我,我的价值和人格不会因为我做了什么、遭遇什么而改变”时,他就拥有了真正作为一个人的底气,配得上世间一切的自信,以及面对困难、挑战和挫折的勇气。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微信自公众号:镜子心理,原文标注原出处:央视新闻,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本号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如慧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有些“吃苦教育”,会让孩子越过越苦
下一篇:【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完美主义:自己和“自己”,一个人的战争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