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温柔”人设下的心理困境

发布时间:2025-11-23   浏览:

01

温柔,可能是隐蔽的深度防御

 

小L来咨询时说,自己最近很苦恼,因为朋友的一句话:“你性格很好,相处也舒服,但不知为什么,难和你深交。” 而原因,对方也说不清楚。而这样的反馈,她不是第一次收到:“你很温柔、善良,但感觉走不进你的内心。”

 

她自己也意识到,跟人相处好像总是这样:大家都对自己印象不错,但却无法建立深度的、有链接的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她是个极为随和的人,“好的”、“没关系”、“你决定就好”、“我都喜欢” 是她的口头禅 ,她从不争辩,总为他人着想。

 

所以,刚认识时,很多人都想和她做朋友。但随着时间流逝,大家会发现她平和的背后,是很高的心墙。

 

为何会如此呢?

 

在和小L深入交流后我们发现,她总会在社交时戴上厚厚的面具。她觉得自己是个枯燥无味的人,没有梦想,没有特别喜欢的东西,没有特别执着的事情,每天都过得很无趣。但她无法用语言清晰的描绘出那种身心苦不堪言的状态,也不知道能和谁诉说,她怕别人觉得她无病呻吟,也觉得没人能懂自己的所思所想。

 

于是,她选择缩进了“温柔”的壳子里,与世隔绝。她从小就很难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的想法,怕说错话,怕被人讨厌,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习惯性地讨好。

 

而成为一个温柔的人,是规避这些担忧最快的途径。只要什么都不说,只要对别人说的保持平静和包容,那就是一个永远不会出错的人。

 

所以,很多时候,身边人说起小L的第一反应,都是性格好,很难用一个更鲜明的词来形容她,她自己也说:我就是一个没啥性格的人。温柔对她来说,成为了一种最为隐蔽、极为深度的自我防御。

 

当一个人对他人和世界设防,自然无法和别人建立深层次的连接。其实,生活中有不少像她这样的人,看似温柔好相处,实则很难深交。

 

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心理原因呢?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 “社会面具”,指个体为了被社会接纳,潜意识会自动化的隐藏真实情绪与想法的行为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交伪装。在社交中,温柔有时就是这一层面具,背后藏着真实的自我。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总是习惯性地说 “没关系”,即使心里委屈;在人群中笑得最大声,独处时却最孤独;常常担心别人不喜欢真实的自己,比别人更容易感到疲惫。

 

这些表现,都可能是社交伪装的信号。

 

就像我的来访者小M,在公司里是人人夸赞的 “阳光、温暖、情绪稳定” 的人,可只有她自己清楚,每次下班回家,内心都无比空虚。她不敢拒绝,不敢发火,连难过都要微笑着说出来。有次被同事误会工作失误,她依旧笑着解释,可走进洗手间,眼泪却止不住地流。

 

社交伪装背后,有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从人格类型来看,讨好型人格的人害怕冲突、害怕被讨厌,所以用 “温柔” 和 “体贴” 换取安全感;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不相信自己因本来的样子就能被喜欢,觉得只有 “表现好” 才会被接纳。

 

——从成长经历来说,童年时被要求 “懂事”“不惹麻烦” 的人,长大后会本能地隐藏情绪,因为他们学会了表达自己 = 麻烦。

 

——在社会比较焦虑的影响下,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这也让一些人逼自己 “永远积极”,哪怕内心早已疲惫不堪。

 

——当 “我真实的样子” 与 “别人眼中的我” 差距太大,还会产生认知冲突,让人既不敢做自己,也无法放松。

 

而社交伪装带来的代价也是沉重的:

 

它会导致情绪耗竭,在别人面前耗尽力气,回到家却什么都不想做;让人自我迷失,越迎合他人,就越忘记自己是谁;孤独感也会上升,在越热闹的场合,反而越感到空虚;关系变得疏离,别人喜欢的只是 “伪装后的你”,而非真实的你;长期压抑真实情绪,还会引发心理疲劳与焦虑,甚至出现失眠、抑郁等症状。

 

当温柔成为一种防御,人们就会缩进自己的壳子里,难以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而这种防御,往往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的背后,有着成长环境和个人经历的深刻烙印。

 

02

防御性“温柔”的形成原因

 

1)家庭环境的影响

 

人的 “温柔” 很多时候是一种 “情感钝化” 心理机制,用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但我们都并非生来情感反应就 “钝化”,除了人际创伤,更多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中,家庭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柔的人通常天生共情力强,能为他人的痛苦而痛苦,为他人的快乐而快乐。这种 “敏感性” 让他们内心丰富,能感知世界的美好,却也有弊端。他们能敏锐、快速地接收不同人的情绪,需要耗费心力去处理,容易感到内耗;更无奈的是,这些感受往往难以得到 “权威” 的理解,还会被认为 “想太多”“多愁善感”。

 

比如,我的朋友小X,有一次和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在幼儿园第一天课间休息时,她看到一只奄奄一息的小鸟,想帮忙却因上课铃声没敢打断,下课小鸟已死去,她觉得是自己害死了小鸟,从此抗拒去幼儿园。可父母并不理解她的愧疚,觉得只是一只鸟而已,还担心她不合群,说她太敏感。

 

在这种理性的环境下,她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地,她开始误解自己丰富的想法和情感是不应该存在的,逐渐丧失了对事物的真实感知和情感流动。

 

以至于,感性的小X即使是已经是30岁的成年女性了,处理事情时仍常常显得 “幼稚”、“弱小”。

 

2)社会化的压制

 

除了家庭环境,社会交往中的群体压迫感也是温柔性格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社会中,人们往往被要求不能穿得太突出,想法不能太独特,行为举止也要符合大众标准,否则就会担心受到异样的眼光。内心丰富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内在冲突会更多。

 

就像小X,原本认为为小鸟哀悼是正常的事,可父母说 “其他孩子都不这样” 后,她开始为自己的不同感到羞耻。这样的事多了,人就会变得理性,抑制自己的敏感,隐藏真实的自我。不管面对父母、朋友的争吵,还是各种纷争、伤害,都表现得云淡风轻,用 “没关系” 回应,实则内心是 “我不在意了” 的无奈。温柔,成了掩饰内心麻木、疼痛与无力的工具,以实现短暂的自我和解。

 

03

真正的温柔,是接纳攻击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真正的温柔并非一味地妥协,而是允许自己有攻击性,这种攻击性指的并非是要与人争吵,而是敢于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就像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当我们能在关系中表达真实的自己,才能建立起深度的连接。

 

真正温柔的人,既有大海的包容,又有波涛的激荡,他们在与人相处时,既能理解他人,也能展现真实的自我。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不压抑,不伪装,以真实的姿态与人交往。当我们敢于展现真实的自己,世界也会以最温柔的方式拥抱我们。

 

写在最后:

 

越 “温柔” 的人越难相处,根源在于温柔背后的自我防御。当温柔成为一种伪装,人们就难以展现真实的自己,关系也难以深入。

 

对于那些用温柔伪装自己的人来说,打破这层壳,勇敢地展现真实的自我,是建立深度关系的关键。要相信,真实的自己也值得被爱,当我们敢于展现真实,才能吸引到真正欣赏我们的人。

 

而作为他者,当我们与温柔的人相处时,也可以有意识的给予更多理解和耐心,尝试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发现那隐藏在温柔背后的真实灵魂。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智浩心理,原文未标注原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本号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关于心理咨询的10种常见误解
下一篇:暂无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