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过度分享:凡事皆可晒,缺乏边界意识

发布时间:2025-11-16   浏览:

在地铁上,你或许听过陌生人详细描述她的婚姻危机;

在聚餐时,可能有人突然开始讲述自己的心理治疗细节;

在朋友圈,有人天天直播私人生活的每个片段……

 

这些“社交现场失控”,都是过度分享的典型表现,这种过度的“坦诚”,可能正在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过度分享”是指个体在社交中超出正常界限,过度暴露个人隐私、情感或敏感信息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源于内心创伤、情绪宣泄需求或对认可的渴望:


——用自我暴露换取快速亲密


未被消化的创伤记忆可能通过过度分享试图释放痛苦。比如,有人刚认识就掏心掏肺,把几十年的人生故事全盘托出;或反复向他人倾诉负面情绪或创伤经历,缺乏边界感。


他们误以为这样能加速亲密,却发现别人反而悄悄后退。心理学中的“透明度错觉” 恰恰解释了这种现象——我们高估了他人对我们想法和感受的理解程度,也高估了我们情绪状态的外在可见性。说者以为自己的真诚能换来同等回报,听者却只感到被信息淹没,甚至感到尴尬压力。

 

——把倾诉当成情绪减压阀


遇到压力时,有的人会把每个熟人当成免费心理咨询师,在不适合的场合或对不熟悉的人分享过多个人计划、想法或生活琐事,甚至从早晨没吃饭到与配偶的性生活,都事无巨细地实时播报。


这种“情绪腹泻”表面上释放了压力,实则无法解决真正问题,还会消耗人际关系的社会支持。


——把过度分享当作获取关注的方式

 

在社交媒或陌生场合,总有人习惯把每个生活细节都公之于众,从登机牌到离婚证;从孩子的奖状到自己的病历......他们难以判断分享的时机、对象和程度,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这种“表演式分享”背后,往往藏着深层的被看见需求。每一次点赞和评论都暂时填补了内心的空虚,但很快又需要更多的“分享”来维持这种关注。

 

所以,过度分享的代价,比想象中更大。

 

过度分享不会让人感到你的真诚,反而会破坏关系的自然发展节奏,让人感到压力和尴尬,甚至引起他人的警惕和疏远;还可能让我们在不安全的社交环境中暴露软肋,给别有用心者可乘之机;最重要的是,过度倾诉可能加重自身情绪负担,甚至固化负面认知。

 

那么,该如何建立健康的分享边界?

 

1)建立关系亲密度评估习惯

 

对不同亲密度的人,分享不同层次的内容:

 

普通朋友:分享公共话题、兴趣爱好

好朋友:分享价值观、人生经历

亲密朋友/家人:分享内心脆弱、私人困扰

 

2)培养情绪自我消化能力

 

在倾诉前,先问问自己:我需要的到底是什么?是解决方案,还是仅仅是宣泄?

 

也可以尝试先通过写日记、运动等方式自我消化。把经过沉淀的思考与信任的人分享,这样的分享更有质量。

 

3)学会识别他人的边界信号

 

当对方出现以下反应时,意味着你需要停止分享了:

 

眼神游离、频繁看表;

回应变得简短;

试图转换话题;

身体后倾,保持距离......

 

4)为社交媒体分享设置“冷静期”

 

想发布前,将内容保存为草稿,放置半小时再决定是否发送。这个简单的动作,能避免90%的过度分享。

 

总之:

 

真正深厚的关系,不是建立在信息的容量上,而是建立在彼此理解和尊重的质量上。

 

健康的关系,需要恰到好处的距离,懂得适时沉默的人,反而能让每一次真诚的分享都更有分量。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克拉心理,原文未标注原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本号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理解孩子厌学、拒学背后的心理困境
下一篇:暂无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