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案例分享
来访须知

【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人生不是一条线,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发布时间:2025-10-06   浏览:

我们永远在为某个未来目标而活,当下的每一刻都沦为达成目的的阶梯。这种线性思维让我们活在持续的“准备状态”中,仿佛真正的生活永远在远方。


而阿德勒心理学提出:“人生不是一条线,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就像舞者不会为了到达某个位置而舞,跳舞的每个瞬间即是全部。同样,成为小提琴手,不过是专注每个音符的自然结果。


我们需要从不断为人生“编织故事”的惯性中跳脱出来,停止用过去的创伤为现在开脱,也不再为未来的幻象牺牲当下。当你开始认真对待每个“点”,而非执着于描绘完美的“线”,反而会活出最完整、最真实的人生轨迹。


本文选自《被讨厌的勇气》

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 著

渠海霞 译 / 机械工业出版社


01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哲人: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


青年:可以这么说。现在的我正是在路上的人。


哲人:那么,假如你没能到达山顶的话,你的人生会如何呢?有时候会因为事故或疾病而无法到达山顶,登山活动本身也很有可能以失败告终。“在路上”“临时的我”,还有“临时的人生”,人生就此中断。这种情况下的人生又是什么呢?


青年:那……那是自作自受!我没有能力、没有足以登上山顶的体力、没有好的运气、没有足够的实力,仅此而已!是的,我也做好了接受这种现实的准备!


哲人: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与此不同。把人生当作登山的人其实是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了一条“线”。自降生人世那一瞬间便已经开始的线,画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曲线到达顶点,最终迎来“死”这一终点。但是,这种把人生理解为故事的想法与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紧密相关,而且会把人生的大半时光当作“在路上”。


青年:那么,您认为人生是什么样的呢?


哲人:请不要把人生理解为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用粉笔画的实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小点.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青年:连续的刹那?


哲人:是的,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不了解这一点的大人们总是想要强迫年轻人过“线”一样的人生。在他们看来,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这样的轨道才是幸福的人生。但是,人生不可能是一条线。


青年:您是说没必要进行人生规划或者职业规划?


哲人:如果人生是一条线,那么人生规划就有可能。但是,我们的人生只是点的连续。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02

舞动人生


青年:你的主张不仅否定了人生的计划性,甚至还否定了努力!例如,自幼便梦想着成为小提琴手而拼命练习的人,最终进入了梦寐以求的乐团;或者是拼命学习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最终成了律师。这些都是没有目标和计划的人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人生!


哲人:也就是他们以山顶为目标默默前行?


青年:当然!


哲人:果真如此吗?也许是这些人在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活在“此时此刻”吧。也就是说,不是活在“在路上”的人生之中,而是时常活在“此时此刻”。例如,梦想着成为小提琴手的人也许总是只看见眼前的乐曲,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一首曲子、这一个小节、这一个音上面。


青年:这样能够实现目标吗?


哲人:请你这样想。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在跳着小提琴之舞的人中可能有人成了专业小提琴手,在跳着司法考试之舞的人中也许有人成为律师,或许还有人跳着写作之舞成了作家。当然,也有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结果。但是,所有的人生都不是终结“在路上”,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青年:只要跳好当下就可以?


哲人:是的。在舞蹈中,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当然,作为跳的结果最终会到达某个地方。因为一直在跳动所以不会停在原地。但是,并不存在目的地。


青年:怎么能有不存在目的地的人生呢?!谁会承认这种游移不定、随风飘摇的人生呢?!


哲人:你所说的想要到达目的地的人生可以称为“潜在性的人生”。与此相对,我所说的像跳舞一样的人生则可以称为“现实性的人生”。


青年:潜在性和现实性?


哲人:我们可以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明。一般性的运动——我们把这叫作移动——有起点和终点。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最好是尽可能地高效而快速。如果能够搭乘特快列车的话,那就没有必要乘坐各站都停的普通列车。

青年:也就是说,如果有了想要成为律师这个目的地,那就最好是尽早尽快地到达。


哲人:是的。并且,到达目的地之前的路程在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这个意义上来讲并不完整。这就是潜在性的人生。


青年:也就是半道?


哲人:是这样。另一方面,现实性运动是一种“当下做了当下即完成”的运动。


青年:当下做了当下即完成?


哲人:用别的话说也可以理解为“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的运动”,跳舞是如此,旅行等本身也是如此。


青年:啊,我有些乱了……旅行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哲人:旅行的目的是什么?例如你要去埃及旅行。这时候你会想尽早尽快地到达胡夫金字塔,然后再以最短的距离返回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能称为旅行。跨出家门的那一瞬间,“旅行”已经开始,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当然,即使因为某些事情而没能够到达金字塔,那也并非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


青年:哎呀,我还是不明白啊。您刚才否定了以山顶为目标的价值观吧?那如果把这种现实性的人生比喻为登山又会如何呢?


哲人:如果登山的目的是登上山顶,那它就是潜在性的行为。说得极端点儿,乘坐电梯登上山顶,逗留5分钟,然后再乘电梯回来也可以。当然,如果没能到达山顶的话,其登山活动就等于失败。但是,如果登山的目的不是登顶而是登山本身,那就可以说是现实性的活动。最终能不能登上山顶都没有关系。


青年:这种论调根本不成立!先生,你完全陷入了自我矛盾之中。在你于世人面前丢脸之前,让我先来揭穿你吧!


哲人:噢,那太好了!


03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青年:先生在否定原因论的时候也否定了关注过去。您说过去并不存在,过去没有意义。这一点我同意。过去的确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未来。但是,现在通过说明现实性生活方式又否定了计划性,也就是否定了按照自己的意思改变未来。您既否定往后看,同时也否定朝前看。这简直就是说要在没路的地方盲目前行呀!


哲人:你是说既看不见后面也看不到前面?


青年:看不见!


哲人:这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究竟哪里有问题呢?


青年:您、您说什么?!


哲人:请你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剧场舞台上的样子。此时,如果整个会场都开着灯,那就可以看到观众席的最里边。但是,如果强烈的聚光灯打向自己,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青年:强烈的聚光灯?


哲人:是的。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假如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那就根本不会说出那样的话。


青年:但、但是……


哲人:如果站在弗洛伊德式原因论的立场上,那就会把人生理解为基于因果律的一个长故事。何时何地出生、度过了什么样的童年时代、从什么样的学校毕业、进了什么样的公司,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的确,把人生当作故事是很有趣的事情。但是,在故事的前面部分就能看到“模糊的将来”;并且,人们还会想要按照这个故事去生活。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所以我只能照此生活,错不在我而在于过去和环境。这里搬出来的过去无非是一种免罪符,是人生的谎言。但是,人生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那就不再需要故事。


青年:如果这么说的话,阿德勒所说的生活方式不也是一种故事吗?!


哲人:生活方式说的是“此时此刻”,是可以按照自己意志改变的事情。像直线一样的过去的生活只不过是在你反复下定决心“不做改变”的基础上才貌似成了直线而己。并且,将来的人生也完全是一张白纸,并未铺好行进的轨道。这里没有故事。


青年:但是,这是一种逍遥主义!不,应该说是更加恶劣的享乐主义!


哲人:不!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 END -

来源网络,内容整理编辑自微信公众号:每日意图,原文未标注原出处,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本号赞成并遵循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举措,所使用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仅供学习者免费使用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部分推送文章、图片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或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15663816666,经核实后,定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

【哈尔滨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地址】

手机/微信:15663816666
电话:0451-86315777
微信公众号:zrlxlzx
抖音号:zrlxlzx_1973
快手号:zrl15663816666
西大桥店:哈尔滨市南岗区汉阳街30号
群力店:哈尔滨群力大道恒大国际中心2号楼1833-1834

【欢迎了解我们机构网站】

http://www.psy525.cn/HLJ525.html
http://www.psy125zrl.com/
http://www.psy125.cn


请点击以上网站了解心理机构各位老师的资质,介绍,咨询案例,咨询方式,收费标准,预约流程,联系方式

上一篇:【周瑞玲心理咨询中心】婚姻关系中,先成为“我”才能通向“我们”
下一篇:暂无
返回首页来访须知 | 访客留言